墨守程朱四百载,文章皆作稻粱谋。若将八股比算法,天下书生尽楚囚。
一、格套为牢:八股文的数据模版
南京贡院的晨雾中,五千号舍排列如算盘珠。考生张岱展开题纸,见"子曰"二字,嘴角浮起苦笑——这已是万历年间第一千三百次以"学而时习之"破题。他提笔写下"圣人设教,如天雨露",忽觉自己成了提线木偶,每个关节都被"起承转合"的丝线牵引。
《明史·选举志》载八股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恰似现代算法的固定流程。考官批卷时,先数对仗工整处,次查典故出处,末观圣贤口吻——这套评分标准,与社交平台的"完播率、互动量、垂直度"三大指标何其相似?更荒诞的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发现:某些考官竟用"字数统计法",将五百五十字定为"黄金篇幅"。这让我想起当今短视频平台对"7秒神评论"的流量倾斜,皆是数据暴政下的畸形产物。
隐喻:现代求职者按招聘网站模板修改简历,与明清考生套用八股格式同理,皆为适配系统算法的自我规训。
二、破题之术:在格式牢笼中求生
绍兴酒肆里,徐渭将八股范文撕碎掷入火炉。纸灰飞扬中,他醉吟:"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试官!"这声呐喊,揭开了八股应试者的终极生存法则——数据优化的本质是揣摩算法意志。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魔幻场景,恰是这种算法的完美演绎。当范进颤抖着写下"天地乃宇宙之乾坤"时,看似废话连篇,实则暗藏玄机:"天地"对"宇宙","乾坤"应"造化",这种套嵌式对仗能精准触发考官的"工整度传感器"。正如现代人在社交媒体用"绝绝子、YYDS"等热词提升互动率,本质都是对算法偏好的数据投喂。更精妙的是唐伯虎科考舞弊案——他提前准备的三十篇范文覆盖所有题型,简直堪称古代"题库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