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霓虹夜骨瓷白 > 第154章 旧宅遗影探幽秘

第154章 旧宅遗影探幽秘(1 / 2)

幽火焚尽前尘影,古宅深藏旧岁谜。

断简残篇寻秘语,蛛丝马迹指迷离。

********************************************************************************************************************************

雾港市的潮湿空气似乎能渗透进骨头里,带着咸腥与某种难以言喻的腐朽气息。那座隐藏在老城区深巷尽头的旧宅,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阴影之中,斑驳的墙皮诉说着被遗忘的时光。铁艺大门锈迹斑斑,推开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仿佛惊扰了沉睡百年的亡灵。

沈青临和阮白釉站在门厅,脚下是布满灰尘、图案模糊的花砖。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埃、霉菌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类似旧书页和干枯植物混合的怪异味道,与之前在仪式空间闻到的甜腻福尔马林气味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不安。这里的光线昏暗,只有几缕惨淡的日光透过布满污垢的彩色玻璃窗,投下扭曲的光斑,更添几分阴森诡谲。

“这里的灰尘…至少积了有几十年。”阮白釉用手帕捂着口鼻,声音有些发闷。她的目光扫过门厅角落里倾倒的伞架,蛛网缠绕的壁灯,以及墙壁上褪色剥落的壁纸,那些曾经精致的暗纹花鸟图案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如同褪色的记忆。她对旧物有着天生的敏感,能从这死寂的氛围中,感受到一丝丝属于过去的、鲜活过的痕迹,以及…某种沉淀下来的、不祥的凝滞感。

沈青临的观察更为细致,他的视线如同手术刀般精准,扫过每一个细节。他注意到门框边缘有细微的刮擦痕迹,似乎有人不久前进出过,但手法很小心。地面的灰尘分布也并非完全均匀,靠近内侧的区域有被扰动过的迹象。“小心些,”他低声提醒,“这里可能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尘封’。”

他们根据从威廉日记和之前零碎线索中拼凑出的信息,才最终锁定了这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所在。据说,这里曾是一位在三十年代颇有名望的收藏家的居所,后来家道中落,宅邸几经转手,最终荒废。但有传言,这位收藏家晚年性情大变,沉迷于某些…异端的收藏和研究,与一些神秘的团体有所往来。这与他们追查的骨瓷诅咒和那个诡异的仪式,似乎隐隐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选择了一条通往宅邸深处的走廊。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两侧的房门大多紧闭,门板上的油漆早已龟裂起泡。他们尝试推开几扇,有的纹丝不动,似乎从内部反锁或是被什么东西堵死;有的则应声而开,露出同样积满灰尘、家具蒙着白布的房间,如同一个个被时间凝固的标本。

空气越来越沉闷,那股旧纸张和干枯植物的气味也愈发明显。最终,在一扇雕花的柚木门前,他们停下了脚步。这扇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比走廊更深沉的黑暗。沈青临伸手轻轻一推,门轴发出沉闷的摩擦声,缓缓打开。

这是一个书房,或者说,曾经是。迎面是一个巨大的落地书架,但上面的书籍大多已经歪斜、散落,不少甚至已经腐烂,书页粘连在一起,散发出浓烈的霉味。一张厚重的写字台摆放在房间中央,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只有一小块区域似乎被人擦拭过,留下不甚明显的痕迹。台灯的灯罩破损,几支钢笔散落在笔筒外,墨水早已干涸。

阮白釉的目光被墙角的一个玻璃展柜吸引。柜门紧锁,里面陈列着一些奇特的物品:几块颜色怪异的矿石,几件造型古朴但说不出年代的陶器碎片,还有一个…泡在浑浊液体里的、类似某种生物肢体的标本瓶。她的眉头微微蹙起,心中涌起一股寒意。这位收藏家的品味,确实有些…不同寻常。

沈青临则径直走向写字台。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拂去桌面的灰尘。除了那片被擦拭过的区域,他还注意到写字台的抽屉似乎有被撬动过的痕迹,虽然手法隐蔽,但逃不过他法医的眼睛。他依次拉开抽屉,里面大多是些零散的文具、信纸和一些已经失效的票据。

直到拉开最下方一个较大的抽屉时,他的动作停顿了一下。这个抽屉比其他的更沉,也更难拉动。里面塞满了各种文件和手稿,同样布满了灰尘。他耐心地翻找着,手指拂过那些泛黄脆弱的纸张。

突然,他的指尖触碰到一个硬物,被压在层层叠叠的文件底下。他小心地移开上面的纸张,露出了它的真容——一本厚厚的,用深褐色皮革包裹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封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有时光留下的磨损和几道深深的划痕。皮革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干硬,边角处甚至有些开裂。沈青临将它轻轻拿起,能感觉到纸张的厚重和某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感。

他和阮白釉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期待。这会不会就是他们要找的东西?

阮白釉走上前,两人一起将日记本捧到光线稍好一些的窗边。沈青临小心地翻开封面,扉页上没有任何署名,只有一行用已经褪色的墨水写下的日期:“民国二十六年,秋。”也就是1937年。这个年份让两人的心同时一沉,正是骨瓷诅咒传说开始流传的关键时间点。

日记的纸张泛黄发脆,边缘甚至有些残破,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裂。字迹是一种略显潦草的花体字,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似乎记录者的心绪也随着笔尖起伏不定。

“十月初三,雨。雾锁重楼,人心惶惶。时局动荡,租界亦难偏安。夜间偶闻枪声,更添愁绪。近日购得一奇物,英国皇家道尔顿骨瓷茶具一套,据卖家言,乃孤品,其白如玉,其薄如纸,对光视之,隐有暗纹流动,似凤非凤,似火非火,摄人心魄。然,总觉此物…透着一股邪气。”

读到这里,阮白釉的手指微微一颤。骨瓷茶具!凤凰火纹!日记主人的描述,与他们追踪的那套诅咒之物惊人地相似!

沈青临继续往下翻阅,日记的内容并非每日都记录,显得有些断断续续,而且充满了晦涩的语句和暗示。

“十月十五,晴。‘会’中长老提及‘凤凰涅盘’之仪,言辞闪烁,似有深意。吾不甚明了,只觉其与近日所得骨瓷关联甚密。长老嘱吾好生保管,待‘时机’成熟,此物将为‘圣火’之引,开启‘永恒之门’。何为永恒?凡人血肉,终将腐朽,唯有艺术…方得不灭?”

“‘会’?”阮白釉低声重复“‘会’?”阮白釉低声重复,眼中闪过一丝警惕。这个词在之前的调查中从未出现过,但结合日记的语气,显然是一个秘密组织。

沈青临没有应声,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日记本上,手指小心翼翼地翻过下一页。纸张的脆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十月二十,阴。‘会’中传下训示,言‘器’已备,‘引’已足,只待‘血脉’归位,‘薪柴’燃尽,‘凤凰’方能浴火重生。吾心甚忧,不解其意。‘器’莫非指骨瓷?‘引’又为何物?‘血脉’、‘薪柴’…听之令人不寒而栗。长老言,此仪式需在至阴之刻进行,借阴月之力,方能沟通‘彼岸’,引渡‘圣火’。吾等凡人,何德何能,敢窥探此等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