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1 / 2)

第179章

七月朔一,五国同时进攻兴国群寨,无一例外选择先拔最外侧的兵寨。可谓打一开始就证实虎锋军师所言“不拔寨只攻城”为假,而兴国兵寨应对迅速,可见敌人果真不蠢,没有轻信那场议事泄露的军情。

阎济所建兵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群寨前阵,呈“网”状,以四兵寨——三郡——四兵寨——三郡——四兵寨分五层部署,其中第三层,亦是网的中央有两个中兵寨,统领四周小兵寨。据东馗愚所掌握的敌情,两个中兵寨分别由东方氏族的两位氏族将驻守,交给干阳对付的是南侧中兵寨将领全云武。第二部分则是东方慈所驻守的群寨主阵,呈锋矢状,五个小兵寨如弯月般挡在大兵寨前面,三个中兵寨呈三角分布在大兵寨后方,没有完全把大兵寨围住,而是留有出兵口,约莫东方慈不打算时刻死守不动。

东馗愚能得到如此详细的军情靠得是打入兴国朝堂的东馗子弟,由于兴国朝堂对阎济不甚待见,无有多么信任,是以阎济的部署满朝文武都知道,想来除了干阳,和兴国氏族有牵扯的盛国与被常之仲利用的罗曲多少也得到了一些确切的敌情,不过他们所能了解的仅仅是地上部署,如地下运兵运粮道,若非干阳好心告知,盛国与罗曲怕是会始终被蒙在鼓里。

而阎济应是猜到了军情会被泄露,特地以地上部署作饵,给五国设下陷阱。

比如这第二战的群寨,但凡五国了解兵寨部署就不会愚蠢到深入敌阵,而是会老老实实地拔寨,且不敢包围兵寨,怕被地形分兵,遭敌人多面夹击,只能在群寨之外攻打兵寨正门,纵兵力多也被限制得无甚用武之地,敌人仅须着重守一面,守备压力大大减少。

即便如此,这样的做法在不知陷阱的五国看来亦是最为稳妥,依照常理,各国数万大军又岂会把千人兵寨放在眼中。

殊不知已在不知不觉间落入阎济的圈套。

赵谨在从将军营盘议事回来后就笃定地告诉林骁,这群寨

当时林骁有问过老婆如此判断的依据,赵谨自是为她解惑。

“阎济所部署网状群寨前阵看似不好破,实际只要不深入其中就不会被多方夹击,一层层拔寨占城是最简单最不冒险的解法,尤其兵寨大多为千人兵力,对于各国数万军队而言可不是什么难啃的骨头,阎济又怎可能不清楚。

他之所以对此弱点置之不理就是想让五国按部就班一层层拔寨,假如五国迟迟攻不下第一层兵寨,必会耗损五国将士的士气与粮草,一旦被兴国拖入持久战,军心浮动,兴国必会暗中与他国交涉,要么联合复珏与南月给邻国找麻烦,要么从内部瓦解五国合盟,像章与罗曲很容易就会被收买,盛国也会权衡利弊及时抽身,唯有干阳与北付出太多难以脱离此战泥潭,但三国都生了异心,干阳与北也只得认下哑巴亏,及时止损。”

至于怎么才能让千人小兵寨如同山峰屹立不倒,不外乎四个字“兵多粮足”。

与边郡守城异曲同工,兵寨同样可以通过地道不断输送兵力粮草来抵御外敌,且不会缺少箭矢热油,五国想拿人命来耗光敌人的军械几乎不可能。

另外,兴人修筑的城墙极为坚固,许是兴国地形利于种田而不利于防守的缘故,便从筑防技艺与建材上极力弥补缺陷。

如兴国兵寨,城墙高厚,相当于小城池,壕沟挖得又深又宽,尽管未像右郡那样蠢得布置木刺,但在壕沟后,围绕着兵寨,有表面不与兵寨相接,估摸着地下有连通的四座独立箭楼,想过壕沟十分艰难。便是第一战使火计,虎翼军的弓手都因忌惮箭楼没敢太靠近壕沟,只有少数弓术十分精湛且力气颇大者把箭射到兵寨门口,其余大多在壕沟外堆干草放火。

故而赵谨在谋策时多用巧而少用力,她所主导的对兴之战没有哪一次让除浮桥、飞桥外的攻城器具派上用场。

第二战由她负责攻克第一层两个小兵寨,占领第二层一个郡城,以及攻克第三层全云武驻守的中兵寨与一个小兵寨,一如既往不打算强攻。

不强攻的同时须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于是赵谨欲先毁了地下之网。她安排蜉蝣路暗中寻渠工,趁送药材时将渠工送至前线。

毫无疑问,她意图引凤尾江之水淹了阎济的地道。就算地道有蓄水池排水沟也无碍,借高低之势的水攻,再辅以天时之利,起码短时间内地道会无法使用,这便足够她施行计策,也足够维苏丽雅带亲兵破坏地道。

地道一坏,这群寨之网的杀伤之力即可去掉一半,再攻克第三层两个中兵寨,就能让小兵寨各自为营,无法顺利合攻,到时凭借干阳与北国兵马的强悍,不消什么计策就能撕破阎济精心编织的这张网,顺便还能利用这地道反将阎济一军。

但在引水渠筑成之前,干阳与北尚须做个攻寨样子迷惑敌人。不错,凭借虎翼军与阿塔司的几分交情,北国会配合干阳行动,直至完全攻克西面群寨,杀掉东方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