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对于如何处置降兵,虎翼军五位军师分为三派:一派是卫忠臣与陈瑜,建议保守处置,让降兵尽数后撤,离开凤尾西南,为让他们安心,可将亲属带走;另一派是罗生斧与郭不百,建议撤回大半,留一些人好便于劝降兴国黔首;最后一派是赵谨,她的建议绝对称得上冒险,主张留下所有降兵,充作虎锋兵力,将所占据之县所有黔首迁入干阳内地,允许他们携带财物,让武阳王给他们安排居处,落户干阳。
赵谨之策一出,将军与东馗愚神情不变,另四位军师是齐齐皱眉,不过没有立即反驳。
依不成文之规,议事时意见相左,当按先后顺序挨个阐述理由与利弊,再行驳论,不必急于一时。
于是第一派的卫忠臣先道:“降兵虽降,却未完全归顺干阳,随时可能兵变,尤其虎锋军统帅之一的谭稹有奸细嫌疑,若降兵被谭稹掌控,将给干阳将士带来灭顶之灾。”
陈瑜作补充:“此策之利在于安,无有兵变内讧之危,此策之弊在于费,费时费力将降兵押送回干阳内地。但说实在,我等之策皆须费时费力,正好第一战快将彻底结束,五国应会达成共识休整一二月,虎锋军有空闲处理降兵之事,此弊不是问题。”
其话音刚落,罗生斧便出言反驳:“若留存少数降兵,兵变之危亦可忽略不计,还能在之后劝降其他郡县时借降兵之力,何乐不为?”
紧接着,郭不百试探地开口:“依小生愚见,留存降兵尽管有可能被奸细蛊惑而暗中捣鬼,让降于干阳的郡县于合适时机造反,但只要将留存降兵的亲属迁入内地作质,再给予一些好处,想来除非降兵极度忠君爱国,否则不会再叛新主。”
一番话补了此策破绽,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陈瑜看他的眼神从审视变成了温和,但该驳的还是会驳。
“郭军师言之有理,然降兵既叛了兴国,难保不会遭兴国黔首排斥。这次之所以能帮干阳劝降千户县,是因着外围敌郡皆败,兴国黔首除了投降归顺无一活路,加之离都城远,难以得到都城驰援,以及这些县乃降兵家乡,降兵尚能得几分包容。可之后我等要攻占的县乃靠近兴都的大县,与兴都牵扯深,更受兴都重视,还多为氏族掌控,恐不是二三降兵所能劝降,反而降兵许会被敌人利用,反伤我军。得不偿失,不可取。”
此驳煞是有力,罗生斧与郭不百一时找不出错漏。
沉默几息,赵谨开口,没有反驳陈瑜,盖因其所言不差,兴氏族不倒,王室不倒,靠近都城的县就不会叛,顶多是态度暧昧。理由很简单,氏族管辖的县,氏族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县民的忠诚,最简单有效的即是威逼利诱——背叛氏族将死无葬身之地,忠于氏族则衣食无忧有飞黄腾达之机。更甚者借用鬼神之名来操控县民,让县民奉氏族为主,完全依赖氏族生存,恐惧离开氏族的庇护。
因此,赵谨主张留下降兵绝不是为了借其力劝降敌人,而是……
“兵力。谭稹必反,其追随者难以断定是多是少,暂且以谭稹、管卯、洪焦仁所率领至多三万兵马作假设,这三万人若在内部作乱,纵使我等早有准备,廖封所率领兵马能够将之镇压,也做不到毫发无损,且这三万兵力哪怕投降也不可再用,到时武阳王须派兵来填至少三万空缺。”
赵谨毫无笑意的轻笑一声。
“据我所知干阳这些年称得上穷兵黩武,虽近两年常打胜仗,但单是翁宜之战与前年的内乱就足以让干阳小伤元气,三两年可缓不过来。若我所料不差,武阳王最多只能再派出五万兵马作为此次亡兴战的援军。
即使第一战我军大获全胜,无甚损伤,算上援军的十五万兵力也仅仅是勉强够攻克其余难关。若空缺三万,六七成的胜算会降至三四成,若补充之兵非素练即战之兵,而拿寻常百姓充数,三四成胜算可降至一二成,不如放弃攻打兴国。
总之,三万空缺以干阳之力根本无法填补,除非武阳王想让南月趁虚而入,或者让被贬到边角之地早晚会反的平心王秦广抓住可趁之机,否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抽调更多兵力派来前线。此空缺唯有降兵能补。”
不谈利弊,仅谈必要,比任何道理都有说服力。
卫忠臣三人陷入沉思,郭不百倒是稍作反驳。
“恕小生妄言,赵军师的假设会不会太过苛刻?”郭不百因谦卑而不敢看人,话语却是清晰不结巴,“就算谭稹及其同伙会带兵叛敌,也不可能三万兵不顾亲朋与名声,义无反顾都跟着谭稹叛国,纵是将军亲兵,也不见得那般尊崇将军,甘愿舍弃一切。小生以为三万人中顶多三成会叛,实在不必冒险将所有降兵留下填补兵力。”
此言出,赵谨尚未说话,另三人便代她回驳。
“郭军师,罗某问你,领头将连带着三万人中的三成叛变,余下七成你能保证没有一个奸细,或者说你敢再信这两万一千人对干阳毫无异心?”